成福水草塘-夜間生態攝影樂園

成福國小  謝基煌主任

成福國小位在橫溪溪畔、柴埔山山腳下,是個不算太城市,也不算太鄉下的一隅,成校已經有九十幾年,算是一所老學校了。而現在成福水草塘所在的位置,在日據時代時其實是教師宿舍,宿舍的地面經常冒水,所以非常潮濕。後來學校改建時,這裡便直接澆上水泥,變成一片老師的停車場,只是仍然繼續冒水。有一次,學校在進行溼地的水草課程時,老師提議:何不來探勘看看,說不定這片停車場也可以變成一片能夠栽培出水草的溼地,提供給孩子作為學習之用。面對現在教育強調「環境永續發展」的全球走向,學校當然不能任由寶藏繼續埋沒,如果我們願意試試看,說不定深埋地底的水流有機會再次展現它神奇的生命力。

這本來只是一個提議,但我們真的那麼做了!學校請人來進行探勘,先是往下挖了長寬約一公尺,深兩公尺的坑,沒想到水就滿了出來!這代表這地方的下面其實有天然的湧泉!溼地的最重要兩要素是水源,以及如何留住水。幸運地是,我們兩項都具備了! 把停車場變溼地,似乎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可不是喊挖就挖的!停車場本是學校老師在使用的,沒了這個地方,老師們就得把車停在另外一處更窄小、更難停車的地方。此外,學校的垃圾子母車本來就放在這裡,但是如果我們有了溼地,子母車勢必不能繼續停放在這裡,以免影響溼地的生態。但是這項計畫卻得到老師們的支持,最後老師們不僅將車子停放在另外一處,把這裡讓給孩子將來進行教育之用,更把子母車退回,全校師生嚴格進行垃圾分類減量,每天至多用兩個大垃圾袋集中全校的廢棄物,再等垃圾車來後才清運。

                 

成福水草塘的誕生  

孩子們穿青蛙裝的體驗


為什麼要為孩子這麼做呢?一片溼地有什麼特殊之處?其實,溼地可以提供的生物多樣性僅次於雨林,有了溼地,孩子便能與水生植物直接做互動;而昆蟲、鳥類來了以後,許多課程與內容便能夠與孩子一起進行體驗。而生態教育甚至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因為水草還可以做手抄紙,也可以做水草餐,其他學校的小朋友可能根本沒有機會參與這種活動,親身去體驗這種感覺。

成福最後挖成的水草塘最深處有三公尺,初次見到完工後的水草塘,小朋友們眼神熱切地問:「老師,這是游泳池嗎?」、「老師,這是釣魚池嗎?」……是因為居住環境的關係吧,對於「玩水」這件事,成福的孩子們總是那麼興致勃勃吶!水草塘雖然是緩坡式的,但是對孩子來說仍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每個成福的孩子一入學後,就會接觸到許許多多的溼地課程,這些嚴謹的課程可以幫助孩子了解這片水草塘!在我們的定位中,水草塘並不是「生態池」,而是一個「埤塘溼地」的完整系統,是生物可以來繁衍的「棲地」。正因為如此,所以水草塘的深度要夠深,以避免強勢物種的過度氾濫。且需運用各種原生水草及多變的水深來進行管理,盡可能減少人為的干擾,營造出一個兼具「生物多樣性棲地」及「生態教育」功能的自然學習場域。

我們放入一百三十多種的水生植物,每一種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是由老師帶著孩子與家長到原棲地進行採種,然後再進行移植。例如我們的水塘中有台灣萍蓬草,這種水草是必須在土裡發根。但是水草塘挖好後已經有三公尺深,我們不可能再潛水進去種植,所以後來就使用「拋植法」──請孩子在襪子裡塞進泥土與芽點,然後再由孩子從外圍把襪子丟進水池中心。這種經驗不僅對孩子來說很特殊,對我們大人同樣是很獨一無二的經驗。

水草塘開幕時是可以划船的


水草塘本來光禿禿的,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年後就成為一處生機盎然的地方,有許多植物是無意中出現的,每天都有驚喜。孩子的紀錄中,有一天翠鳥來了,有一天蜻蜓的幼蟲開始羽化了,有一天台灣窗螢出現了!這一切好驚喜!以前我們想都不敢想在晚上的校園裡面可以看到螢火蟲!我們成功打造的,不只是一片別人眼中的「池塘」,而是除了可以進行課堂教學、孩子遊憩外,一個「人」與「自然」友善共處的生活環境。孩子們在這裡學到的,除了是個正向的環境,也了解所謂外來強勢物種的危害。水草塘既然是需要管理的,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學習如何管理,例如某些物種被種植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因為水草塘的深度,這些物種等於被水深這一天然屏障給「關在」某些角落。此外,像是福壽螺是我們最害怕的生物,水草塘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對這個問題。所以成福的孩子們知道,福壽螺每次產卵幾百顆,一周孵化後,就有幾百隻福壽螺跑出來吃水生植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學到的,絕對不是只用課本就能說明的。

坦白講,溼地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是個十分陌生的地方,即使我們地處於山邊水旁的橫溪地區,野外還擁有許多類溼地的環境,但種種的限制與誤解,還是讓孩子沒有機會去認識溼地。那些長著水草、綻著小花,偶爾還傳來的悅耳蛙鳴鳥叫的美麗溼地,對現在的孩子來說,不過像是車窗外的景色般。但是成福的水草塘,讓孩子有機會去認識溼地的美麗景色、豐富生態及不可取代的重要性,這裡可說是兼具「生物多樣性棲地」及「多面向生態教室」的發展性教學場域。老師們將水草塘當成萬用教室,把草塘中有形的、無形的事物,當成教學的素材,發展出別具創意與樂趣的課程。讓溼地課程變成一系列強調實作與感受的課程,從前端的拋擲水草,到後端的紀錄管裡,都是由成福師生共同參與的一段學習與付出的過程,不只孩子有收穫,老師也從中獲得大量的專業成長,並且體現了創意發展與生活實踐,交織而成校園的意識覺醒與改變。

 

 

成福水草塘的願景圖  

穿青蛙裝下水攝影


學校的水草塘,是我心中理想的觀察場域,更是我心中最理想的攝影教學場所。在水草塘完成前,我便已經在構思,如何把攝影與水草塘結合在一起?要準備青蛙裝、要有完善的課前準備、要先跟孩子溝通怎麼拍照……。而後,當孩子真的走進水裡,觀察著自然的生態以及每一種昆蟲、每一種花草時,這個理想終於有了進一步的實現。手握著相機,讓孩子們更有「觀察生態」的動機,他們開始等待,他們開始耐著性子,他們開始靜靜地融入水草塘,也靜靜地融入了生態攝影。而我們欣喜地見到,孩子們無論是否是上課或是放學,都愛在水草塘旁邊留連。他們有時在這裡和同學聊天說笑,有時幾個人湊在一起,看著偶爾前來拜訪水草塘的嬌客們,一陣驚呼或是一陣屏氣凝神。生態的美、攝影的美,都在他們心中烙印了深深的印象。

而瘋狂如我們,甚至帶著孩子進行夜間的生態攝影。生態觀察的難度本來就不低,一般都市孩子進行的所謂觀察,其實只是觀察動物本身──把昆蟲放在透明盒裡,直接觀察昆蟲的特徵或是生老病死,而少有昆蟲與其他生物或環境的互動!但真正的觀察,卻是要讓孩子走進環境中,感受氣溫、感受空氣中溼度、感受整個環境中的氛圍,以及生物與生物間的彼此互動,甚至是與人的互動。

 

        學生夜間攝影作品-拍攝粗鉤春蜓的羽化                         水草塘的生態夜觀


生態觀察的難度高,夜間生態觀察的難度則又更高,但是這種感動與體驗對於孩子的衝擊又比白天更加強烈。因為是在晚上攝影,所以能拍到許多不同於白天的景象,更可以拍到白天看不到的景象,像是水蠆的羽化過程。所以夜拍對我和學生來說,都是非常特別的感受。或許可以這麼說:夜間的生態攝影記錄,也不只是為了拍照而已。最令孩子難忘的,是在晚上穿著青蛙裝,帶著單眼相機和攝影機,走入冰涼的水中。那瞬間全身所感受到的溫度,才是孩子們對於童年、對於學習、對於生物的最珍貴回憶。

某個晚上,帶著班上的孩子,在水草塘進行了四個多小時的夜間觀察,一直觀察到晚上十點半。粗鉤春蜓進行了好幾場的羽化表演,孩子們都很專注地紀錄羽化的過程。等學生離開後,我仍繼續記錄水蠆的羽化。等所有的水蠆都出來之後,已經將近凌晨一點了。整理完攝影器材回到宿舍,我還是想馬上看看孩子們的作品,就這樣一直弄到半夜三點多還沒有上床睡覺。雖然當時很晚了,應該很想睡了,但是孩子們的作品實在太精彩了,所以我的精神一直保持在驚喜狀態,直到整理完所有孩子的作品後才收工睡覺。

 

學生夜間攝影作品-粗鉤春蜓的羽化                學生夜間攝影作品-麻斑晏蜓的羽化


所有的照片及影片都是孩子們所創作的,我知道他們會記得那個晚上的一切。因為隔天一到學校,他們仍然一直談論前一晚的過程,還問我後來拍到幾點,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自己前晚的作品。這種興奮的氣氛與平常上課很不相同;這種熱烈的討論狀況,也是我們用自然課本上再多次,或是看再多生態攝影DVD都不可能達到的效果。彷彿才過了一個晚上,蜻蜓、水蠆、青蛙……對孩子們來說,就已經不再只是課本中的知識。所有的知識都變得「立體」了、「活」了,成為孩子們生命中一個真實的生命。

發生在孩子們身邊的故事,孩子們最有興趣;孩子自己紀錄的生態驚喜,最讓孩子感動,也最讓孩子擁有學習動機。在水中拿著相機,和水蠆四目相望,那種體驗是白天攝影時不可能感受到的,特別是他們所拍下的精彩影像與影片可以變成學校的教材,孩子所體會到的責任、成就、回憶,都很難以用言語訴說。

最重要的是,孩子們把水草塘當成大自然的遊樂園,在這裡接觸自然、認識自然、感受自然,並且學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學會動手去實踐、保護自然。

學生在水草塘的生態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