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兒童網

茉莉(夏天) 藍染(全年) 賞鯨 金針花 夢幻的藍紫色繡球花 野薑花(夏天) 金麥浪 牡蠣(夏天) 吃西瓜 螢火蟲 紫錐花(夏天) 竹筍(夏天) 溫室(全年) 賞桐花 Mita包粽子,把喜歡吃的料都包進去 鴨稻(全年) 賞櫻花 夏日蓮花盛開,Mita體驗坐大王蓮 六月份 芒種 滿滿莊稼,真是豐收好時節!農夫忙著割稻,白鷺鷥也趕來湊熱鬧 梨子(夏天)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黃橙橙的金針花海
巧克力怎麼來 可可豆之旅
facebook分享
 

Mita一早起床發現客廳的桌子上有一個包裝精美的禮盒,外包裝是深咖啡色的,看起來典雅又高貴。她高聲問Mi媽:「桌上那一盒是什麼呀?」

巧克力的外觀精緻,味道濃郁,深受許多人喜歡。

巧克力的外觀精緻,味道濃郁,深受許多人喜歡。

  Mi媽剛泡完一杯熱可可,從餐廳走過來:「那是阿姨送的巧克力。想吃嗎?」

  貪吃鬼Mita當然沒有「不想」的答案,她立刻打開盒子,裡面是一個個不同造型的巧克力,小巧又精緻,放入口中,濃郁的巧克力風味從口中蔓延,有點苦、有點酸還有點甜,交織成巧克力複雜的特殊風味。

  而Mi媽泡的熱可可有別於固態的巧克力,喝起來滑順香甜,讓Mita忍不住多喝幾口,連嘴角沾上的也不放過。

  她問Mi媽:「巧克力和熱可可是不是都用『可可豆』做的?可可豆是一種豆子嗎?又長在哪裡呢?」

可可的歷史

  可可豆,是可可樹的果實裡的種子,外層包裹白色濕滑的果肉,吃起來甜中帶酸,有著新鮮水果的風味。

  原產於中南美洲的可可,在馬雅和阿茲特克文明中,佔有極大的地位,不僅被當作神賜予的食物,還能當作貨幣使用,此外也會將可可製成飲品,並在其中加入香草、辣椒等,滋味複雜。

可可是神賜予馬雅人、阿茲特克人的食物。

可可是神賜予馬雅人、阿茲特克人的食物。

  後來大航海時期,可可傳到歐洲,歐洲人喝不習慣馬雅人、阿茲特克人的口味,在裡面加入糖和香料,製作出的香甜的可可才受到貴族的歡迎。

  到了工業革命,發明出了巧克力壓榨機,能將可可脂從可可豆中提取,還能留下精緻的可可粉,大大影響可可的發展,之後在許多人的努力、創意之下,逐漸形成我們熟悉的巧克力、可可產業。

可可的製作方式

  要將可可製作成巧克力,可以簡單分成5個步驟。

發酵

  可可豆本身有酸味,需要經過2個階段的發酵去除酸味。第一階段用「厭氧發酵」的方式,將取出來的可可豆靜置在木製的發酵箱中,再進入第二階段的「需氧發酵」,讓空氣進入不斷翻攪,可可豆的酸味會慢慢變淡。

可可乾燥後味道會更溫和。

可可乾燥後味道會更溫和。

乾燥

  發酵過的可可豆,還需要曝曬在陽光下或以機器乾燥,去除裡面的水分,這時候的可可豆會變成褐色,味道也會變得溫和、香氣也會更明顯。

烘焙

  烘焙是決定可可風味的關鍵,為了確保品質,烘焙前會經過分級篩選、去除雜質,並依照大小分級,這樣在烘焙時,才不會出現有的可可豆過熟或太生的狀況。一般烘焙的溫度在100-110°C左右,時間依可可豆的種類而定。

碾碎、去殼

  把可可放入脫殼機,讓機器打碎,再利用吹風或抽風,就能輕易將殼和可可豆仁分開,這是因為可可豆仁的碎粒比殼還要重。

  去殼後的可可,已經可以直接食用了,不過想要變成巧克力,還有下一步喔!

研磨、精煉

  可可豆碎粒在研磨機中攪拌,在足夠的溫度下,會漸漸融化變成稠狀的「可可膏」,繼續壓榨,就會產生可可脂和可可塊,把可可塊輾壓,就是可可粉了!

每種巧克力味道都不太一樣。

每種巧克力味道都不太一樣。

  而我們吃的巧克力,就是各大廠商的獨家配方了。一般來說,是以不同比例的可可脂、可可粉、糖和香料混合而成的。

  「媽媽,熱可可和熱巧克力有什麼不一樣嗎?」Mita喝到一半突然想到了這問題,如果把巧克力融化,是不是就是熱可可了呢?

Mi媽回答:「熱可可是可可粉、糖和其他添加物所製成,並不含可可脂,喝起來味道比較淡;而熱巧克力是巧克力和熱水調製而成,含可可脂,喝起來味道比較濃。」

熱可可加棉花糖,味道更香甜可口。

熱可可加棉花糖,味道更香甜可口。

  「可可脂又是什麼呢?」

  「可可脂是一種植物油,除了能食用以外,也嘗試化妝品、肥皂的原料。」

  這讓Mita十分驚訝,原來她吃的巧克力、喝的熱可可,製作過程這麼複雜,而原料可可除了食用,還有多種應用方式。

  她問Mi媽:「臺灣也有人種植可可樹嗎?」

  Mi媽說:「當然有呀!就在臺灣屏東,尤其在萬巒和內埔,有不少可可農家,還販售自製的可可產品呢!」

  「下次我也要去看看臺灣的可可!」

發布日期:111-05-26
回上方回上一頁  
:::更多推薦單元
元氣料理
我的學習單
i玩魔法書
春季植栽
夏季植栽
市集走一回
桌布下載
Mita好朋友
秋季植栽
Mita愛卡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