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兒童網

賞桐花 黃橙橙的金針花海 溫室(全年) 賞櫻花 吃西瓜 賞鯨 藍染(全年) 螢火蟲 彩葉芋(春天) 盛開油菜花為大地鋪上一條金色的毯子 綻放的白色油桐花有五月雪的美稱 金麥浪 純白色的海芋在風中輕輕搖曳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桑葚(春天) 金針花 鴨稻(全年) 孤挺花(春天) 玫瑰(春天) 盛開的木棉花
藍染工藝 傳統也能很美麗
facebook分享
 

  Mita在看電視時,發現電視裡的技藝師父,將素色布料浸在藍色的染缸中,當他拿出來曬乾後,本來平凡無奇的白布,一下子就變成大海的顏色,上面的花紋像海浪、像雲朵,讓Mita好驚奇,拉著媽媽問那是什麼?

每塊方巾的藍色都不一樣!

▲ 每塊方巾的藍色都不一樣!

  Mi媽說:「那是藍染,是傳統工藝喔。」這樣的回答當然滿足不了Mita大大的好奇心,她繼續問,藍染用什麼染?要怎麼做?臺灣哪裡才能體驗呢?一個個問題衍生其他小問題。Mi媽實在回答不上來,於是和Mi爸商量,帶Mita實際體驗藍染工藝。

  他們選擇百年前北臺灣染布業重要集散地——三峽,讓Mita體驗藍染外,也了解臺灣藍染歷史。當Mita走進工作坊,桌上、牆壁擺滿各式各樣的藍染作品,有手帕、絲巾、衣服、包包等,每個顏色、花紋都不一樣。

三峽古稱三角湧,是藍染產業的重鎮之一。

▲ 三峽古稱三角湧,是藍染產業的重鎮之一。

  Mita說:「哇、好漂亮,每個都是獨一無二。」

  這時老師從後面教室走出來,說:「沒有錯,藍染作品會因為手法、顏料的不同而變,就算是同樣的染缸和手法,每個人做就是不一樣。」

  老師問:「是第一次做藍染嗎?」

  Mita大力地點點頭,臉上藏不住滿滿的興奮。他們先挑選要製作的物品,Mita選了長長輕薄的絲巾,在還未染色前,是一片純白的顏色。

  老師說:「藍染是古老的染色技藝,可以追溯至千年前。古代人發現有些植物,能提取色素,這些色素又可以染色,便發展了染色技藝。而以藍色做染料,則可以統稱為藍染。」

  「臺灣最早可追溯至荷西時期,但直到清代才蓬勃發展起來。那時臺北盆地、中部山區,甚至到屏東恆春都種植藍草。新北三峽更不用說,是當時藍草、藍靛的重要產地。」

  Mita問:「老師,藍草、藍靛是什麼呢?」

  「問得好! 藍草是指可製取藍靛的藍染植物的統稱,在全世界都可發現它的蹤跡。一般常見的有山藍、木藍、菘藍、蓼藍等。在北臺灣以山藍為主,南臺灣則是木藍。」

  「而藍靛就是從藍草萃取出的泥狀物,看起來有點像暗藍色的泥土,等一下染色時的染料,就是用藍靛加工而成。」

山藍 Photo / 臺北植物園主題館

  爵床科,多年草本植物。別稱為山菁、大菁或是馬藍。忌直射的陽光,適合生長在低海拔背山坡地,因此稱「山藍」。對環境適應性強,即使在崎嶇又貧瘠的山裡,也可以長得繁茂。

木藍 Photo / wiki-Pancra

豆科,向陽性植物,耐旱耐濕,極易繁殖,分布地廣闊,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都適合。過去印度以生產木藍染料最多,因此又被稱為「印度藍」。

 

  Mita聽完後,恍然大悟,沒想到植物那麼神奇,竟然能夠變出那麼漂亮的顏色。但隨即她又突然擔心藍染會不會很困難。好在老師說:「藍染的過程好玩又簡單,跟著老師一起了解藍染、製作藍染吧!」

Mita做了一條美麗的藍染絲巾

▲ Mita做了一條美麗的藍染絲巾。

一、製靛

  將藍草變成藍靛的技術稱為「生葉浸水沉澱法」,簡稱「沉澱法」。首先,把藍草過水清洗、浸泡,為了避免藍草浮出,會壓上重物。之後就是等待出色,受到天氣、溫度影響,需等一天至三天時間,視枝葉腐爛程度和液體顏色而定。

  發色完成後,把葉子撈出,在液體裡倒入石灰攪拌,這可是很關鍵的技術,稱為「打藍」,此時會發現液體上會出現泡沫,要隨時注意液體和泡沫的變化。靜置一天後,撈起藍色泡沫,注入清水,排出上層液體,直到藍泥出現。去除水分的藍泥,就會變成膏狀,也就是「藍靛」了!

看起來黏稠的深藍色液體,就是藍靛。Photo/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看起來黏稠的深藍色液體,就是藍靛。Photo/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二、建藍

  由於藍靛不能直接染色,需要還原成暗綠色的染液才能使用,因此需要一些步驟。首先傳統建藍方法是加入木灰水、營養劑、米酒等,讓染液發酵還原,等三、五天,液面會浮起黑藍色薄膜和藍紫色泡沫,就算發色完成。浮出的藍色泡沫,還有個好聽的說法,稱為靛花、青花。

  一定很好奇,為什麼染液是綠色的呢?其實原本就是綠色,只是當染物從染缸出來後,和空氣接觸就開始進行「氧化作用」,染物才變成藍色。

攪拌可促進染料與氧結合發色。Photo/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攪拌可促進染料與氧結合發色。Photo/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三、藍染技法

  有了染液,就可以開始進行藍染,一般常見的藍染技法有兩種。一是「縫紮染」,縫是利用針線在布上縫出圖形,之後抽緊打結,布就會有皺褶。紮則是用線綑綁,或是用各種夾具綑綁布料。當布放入染料中,這些或縫或紮的地方,可以防止染料滲透,以此呈現出美麗的花紋。

  另一個則是「型染」,運用鏤空造型紙為模版,並以黃豆粉、石灰調成防染糊。製作時,就將模板覆蓋在布料上,刮上防染糊,待防染糊凝固後,將布放入染液中浸泡,之後將糊料除去,就可呈現圖樣。一般而言,型染作品,藍和白顏色非常分明。

縫紮染 Photo/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型染 Photo/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左邊為縫紮染、右邊為型染。Photo/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藍染是相當古老的技藝,曾經一度在臺灣消失,原因是晚清時期,化學藍染興起,於是從日治時期逐漸走下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在臺灣幾乎已看不到。後來在許多人的努力下,復興藍染,使得我們才能體驗這麼美麗的傳統技藝喔!

 

資料來源: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發布日期:108-11-29
回上方回上一頁  
:::更多推薦單元
自然科學館
Mita愛卡拉
Mita好朋友
農場趴趴走
Mita漫畫
農業生活館
田園傳書香
季節旅遊
夏季植栽
i玩魔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