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兒童網

四月份 穀雨 農夫忙著挑水灌溉,悉心照料茁壯中的水稻,孩子們也在田間嘻笑撈魚蝦 賞桐花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彩葉芋(春天) 溫室(全年) 鴨稻(全年) 賞櫻花 吃西瓜 孤挺花(春天) 桑葚(春天) 黃橙橙的金針花海 玫瑰(春天) 純白色的海芋在風中輕輕搖曳 盛開的木棉花 盛開油菜花為大地鋪上一條金色的毯子 藍染(全年) 金針花 螢火蟲 綻放的白色油桐花有五月雪的美稱 金麥浪 賞鯨
 
 
  提升糧食自給率 全民動起來
  聽音樂、開機器 年薪百萬的青年雜糧農夫
  臺灣大豆向前衝,開創農業新「黃」金
  臺灣也有好小麥
  牽一價而動市場價的飼料玉米

黃小玉總動員

提升糧食自給率 全民動起來

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五穀雜糧(照片來源:農業科技大展網站)

  小朋友知道糧食作物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重要的關係嗎?糧食作物提供大部分人體所需的基本營養,無論是澱粉(米、麥)、蛋白質(大豆)和油脂(花生、芝麻等),都可以從糧食取得。我們可以不吃肉、少吃蔬果,但是絕對不能不吃五穀雜糧,另外各種食品像是麵包、麵條,還有媽媽炒菜用的沙拉油等,也全都是由糧食作物製作的,所以一旦糧食缺乏,物價也會上漲,由此可知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民國99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算出臺灣的糧食自給率為31.67%,什麼是糧食自給率?又為什麼臺灣的糧食自給率偏低?簡單來說,糧食自給率就是我們所吃的食物裡,有多少是臺灣自己生產的;而偏低的原因在於我們所使用的黃豆、小麥、玉米等雜糧大多都是從國外進口。

  臺灣的耕地小而零碎,很難像國外運用大型農機耕作、降低成本;加上氣候條件對小麥及黃豆栽培難度較高,所以農民多選擇種稻、蔬果等作物,並藉由國際貿易買入大豆、玉米和小麥等雜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署長李蒼郎表示:「這在過去運費、氣候穩定時,沒有問題,但當油價上漲、氣候變動劇烈造成糧食價格上漲,糧食自給率偏低的影響便十分明顯。」

  價格、產量拼不過人家,但臺灣雜糧也不是全盤皆輸。「沒有基因改造問題、加上新鮮,相較進口穀物有不同的風味。」不僅如此,願意花更多錢買本地雜糧的消費者,就是希望買到安全甚至有機的產品,加上更多重視安全與品質的農友,願意以友善土地的方式栽培,種植雜糧便成為近年農業生產的重要課題。

農委會相關單位積極研發稻米應用,圖為使用米穀粉烘焙的米麵包(照片由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為提升糧食自給率,農委會持續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活化休耕地政策,李署長說:「過去為了要減少糧食生產過剩、培養地力,所以有休耕補助措施。現在正是釋出這些地力高的農地、給想務農卻又找不到地的青年耕種,讓更多青年能承租到農地,進而提高我國的糧食自給率。」

  身處亞熱帶的臺灣在黃小玉等雜糧生產還是有許多先天限制,對於提升自給率到40%,也有很大努力空間。除了在政策上尋求解決方案,農糧署也著手開發像是「米穀粉」等替代麵粉的產品。李署長表示,米穀粉由稻米製成,將麵包中以20%的米穀粉取代麵粉,不但不影響成品口感,更增添麵包風味,如果全國的麵食有20%以米穀粉取代麵粉,一年將可減少20萬噸以上的小麥消耗;同樣的如果每個人能多幾餐以飯為主食,也能達到減少麵粉使用的效果。因此,除了農政單位積極提升糧食自給率,大家也要多吃國產雜糧與糧食,一起為提升糧食自給率努力!

 
 
回上方回上一頁  
:::更多推薦單元
活動花絮
秋季植栽
探訪農村
春季植栽
元氣料理
田園傳書香
著色畫
Mita愛卡拉
歷史文化館
下載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