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會被引入,其實和人類活動有關,通常分為不慎或蓄意2類。在我們不慎的情況下,外來種搭便車偷渡到新環境,比如藏在植物、土壤中的昆蟲卵、蛹,或是藏在原木空隙裡的蜥蜴、蛇、青蛙,而其他搭乘飛機、輪船、火車等交通工具,潛入新環境的生物更是不勝枚舉。
你一定很好奇,為什麼會蓄意引入外來種呢?答案是為了增加食物來源、進行品種改良,或是藥用、畜牧用等。過去引進許多生長快速、肉質優良,具有特殊藥效、抗病性強的動物,如吳郭魚、福壽螺、牛蛙、非洲大蝸牛等。也有為了娛樂和觀賞,而引進數量稀少、習性奇特、叫聲悅耳或外觀美麗的動植物。
另外還有一種是「生物防治」,增加天敵數量,控制有害生物。由於引進的天敵就是外來種,所以在引進之前,必須詳細評估天敵是否會成為外來入侵種。
原產於澳洲的吹綿介殼蟲,在1902年日治時期,引進相思樹種時不小心引入臺灣。原本吹綿介殼蟲寄生在北部的相思樹上,逐漸向南蔓延後,不僅危害相思樹,也危害柑橘樹。為了解決吹棉介殼蟲,日本人在1909年從夏威夷引進澳洲瓢蟲,繁殖後釋放到野外,和臺灣原有的小紅瓢蟲一同抑制吹綿介殼蟲。經過數十年時間,雖然仍零星發生吹綿介殼蟲危害,但短期內就被天敵控制,因此不需用藥防治。而且澳洲瓢蟲還捕食蚜蟲、螨類等害蟲,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的生物防治案例!
被林務局列為重點移除的埃及聖䴉,是基於觀賞用途,由民間動物園引進臺灣,但某次颱風破壞了鳥舍,使牠們跑到野外。1985年在臺北關渡首次觀測的記錄是6隻,2000年增加到600隻左右,到了2019年,數量估算已達3000隻!
成為外來入侵種並不是動植物的錯,是人類的錯。對珍禽異獸的好奇心,不管有意無意,都可能讓外來種跑到野外建立族群,因此要從源頭做好預防。尤其現在國際貿易交流往來多,不可能完全禁止物種進出,在申請進口時,對百大入侵種要特別注意,還要經過詳細評估,引入後還要避免釋放到野外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