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兒童網

螢火蟲 竹筍(夏天) 賞櫻花 夢幻的藍紫色繡球花 梨子(夏天) 茉莉(夏天) 鴨稻(全年) 夏日蓮花盛開,Mita體驗坐大王蓮 野薑花(夏天) 金麥浪 藍染(全年) 六月份 芒種 滿滿莊稼,真是豐收好時節!農夫忙著割稻,白鷺鷥也趕來湊熱鬧 牡蠣(夏天)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溫室(全年) 吃西瓜 紫錐花(夏天) 賞桐花 金針花 賞鯨 Mita包粽子,把喜歡吃的料都包進去 黃橙橙的金針花海
藍染工藝 傳統也能很美麗
facebook分享
 

  Mita在看電視時,發現電視裡的技藝師父,將素色布料浸在藍色的染缸中,當他拿出來曬乾後,本來平凡無奇的白布,一下子就變成大海的顏色,上面的花紋像海浪、像雲朵,讓Mita好驚奇,拉著媽媽問那是什麼?

每塊方巾的藍色都不一樣!

▲ 每塊方巾的藍色都不一樣!

  Mi媽說:「那是藍染,是傳統工藝喔。」這樣的回答當然滿足不了Mita大大的好奇心,她繼續問,藍染用什麼染?要怎麼做?臺灣哪裡才能體驗呢?一個個問題衍生其他小問題。Mi媽實在回答不上來,於是和Mi爸商量,帶Mita實際體驗藍染工藝。

  他們選擇百年前北臺灣染布業重要集散地——三峽,讓Mita體驗藍染外,也了解臺灣藍染歷史。當Mita走進工作坊,桌上、牆壁擺滿各式各樣的藍染作品,有手帕、絲巾、衣服、包包等,每個顏色、花紋都不一樣。

三峽古稱三角湧,是藍染產業的重鎮之一。

▲ 三峽古稱三角湧,是藍染產業的重鎮之一。

  Mita說:「哇、好漂亮,每個都是獨一無二。」

  這時老師從後面教室走出來,說:「沒有錯,藍染作品會因為手法、顏料的不同而變,就算是同樣的染缸和手法,每個人做就是不一樣。」

  老師問:「是第一次做藍染嗎?」

  Mita大力地點點頭,臉上藏不住滿滿的興奮。他們先挑選要製作的物品,Mita選了長長輕薄的絲巾,在還未染色前,是一片純白的顏色。

  老師說:「藍染是古老的染色技藝,可以追溯至千年前。古代人發現有些植物,能提取色素,這些色素又可以染色,便發展了染色技藝。而以藍色做染料,則可以統稱為藍染。」

  「臺灣最早可追溯至荷西時期,但直到清代才蓬勃發展起來。那時臺北盆地、中部山區,甚至到屏東恆春都種植藍草。新北三峽更不用說,是當時藍草、藍靛的重要產地。」

  Mita問:「老師,藍草、藍靛是什麼呢?」

  「問得好! 藍草是指可製取藍靛的藍染植物的統稱,在全世界都可發現它的蹤跡。一般常見的有山藍、木藍、菘藍、蓼藍等。在北臺灣以山藍為主,南臺灣則是木藍。」

  「而藍靛就是從藍草萃取出的泥狀物,看起來有點像暗藍色的泥土,等一下染色時的染料,就是用藍靛加工而成。」

山藍 Photo / 臺北植物園主題館

  爵床科,多年草本植物。別稱為山菁、大菁或是馬藍。忌直射的陽光,適合生長在低海拔背山坡地,因此稱「山藍」。對環境適應性強,即使在崎嶇又貧瘠的山裡,也可以長得繁茂。

木藍 Photo / wiki-Pancra

豆科,向陽性植物,耐旱耐濕,極易繁殖,分布地廣闊,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都適合。過去印度以生產木藍染料最多,因此又被稱為「印度藍」。

 

  Mita聽完後,恍然大悟,沒想到植物那麼神奇,竟然能夠變出那麼漂亮的顏色。但隨即她又突然擔心藍染會不會很困難。好在老師說:「藍染的過程好玩又簡單,跟著老師一起了解藍染、製作藍染吧!」

Mita做了一條美麗的藍染絲巾

▲ Mita做了一條美麗的藍染絲巾。

一、製靛

  將藍草變成藍靛的技術稱為「生葉浸水沉澱法」,簡稱「沉澱法」。首先,把藍草過水清洗、浸泡,為了避免藍草浮出,會壓上重物。之後就是等待出色,受到天氣、溫度影響,需等一天至三天時間,視枝葉腐爛程度和液體顏色而定。

  發色完成後,把葉子撈出,在液體裡倒入石灰攪拌,這可是很關鍵的技術,稱為「打藍」,此時會發現液體上會出現泡沫,要隨時注意液體和泡沫的變化。靜置一天後,撈起藍色泡沫,注入清水,排出上層液體,直到藍泥出現。去除水分的藍泥,就會變成膏狀,也就是「藍靛」了!

看起來黏稠的深藍色液體,就是藍靛。Photo/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看起來黏稠的深藍色液體,就是藍靛。Photo/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二、建藍

  由於藍靛不能直接染色,需要還原成暗綠色的染液才能使用,因此需要一些步驟。首先傳統建藍方法是加入木灰水、營養劑、米酒等,讓染液發酵還原,等三、五天,液面會浮起黑藍色薄膜和藍紫色泡沫,就算發色完成。浮出的藍色泡沫,還有個好聽的說法,稱為靛花、青花。

  一定很好奇,為什麼染液是綠色的呢?其實原本就是綠色,只是當染物從染缸出來後,和空氣接觸就開始進行「氧化作用」,染物才變成藍色。

攪拌可促進染料與氧結合發色。Photo/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攪拌可促進染料與氧結合發色。Photo/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三、藍染技法

  有了染液,就可以開始進行藍染,一般常見的藍染技法有兩種。一是「縫紮染」,縫是利用針線在布上縫出圖形,之後抽緊打結,布就會有皺褶。紮則是用線綑綁,或是用各種夾具綑綁布料。當布放入染料中,這些或縫或紮的地方,可以防止染料滲透,以此呈現出美麗的花紋。

  另一個則是「型染」,運用鏤空造型紙為模版,並以黃豆粉、石灰調成防染糊。製作時,就將模板覆蓋在布料上,刮上防染糊,待防染糊凝固後,將布放入染液中浸泡,之後將糊料除去,就可呈現圖樣。一般而言,型染作品,藍和白顏色非常分明。

縫紮染 Photo/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型染 Photo/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左邊為縫紮染、右邊為型染。Photo/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藍染是相當古老的技藝,曾經一度在臺灣消失,原因是晚清時期,化學藍染興起,於是從日治時期逐漸走下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在臺灣幾乎已看不到。後來在許多人的努力下,復興藍染,使得我們才能體驗這麼美麗的傳統技藝喔!

 

資料來源: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發布日期:108-11-29
回上方回上一頁  
:::更多推薦單元
季節旅遊
冬季植栽
著色畫
活動花絮
Mita好朋友
夏季植栽
探訪農村
Mita漫畫
秋季植栽
下載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