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兒童網

紫錐花(夏天) 螢火蟲 Mita包粽子,把喜歡吃的料都包進去 梨子(夏天) 賞櫻花 茉莉(夏天) 金麥浪 竹筍(夏天) 黃橙橙的金針花海 賞鯨 夢幻的藍紫色繡球花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吃西瓜 鴨稻(全年) 金針花 藍染(全年) 野薑花(夏天) 六月份 芒種 滿滿莊稼,真是豐收好時節!農夫忙著割稻,白鷺鷥也趕來湊熱鬧 夏日蓮花盛開,Mita體驗坐大王蓮 賞桐花 溫室(全年) 牡蠣(夏天)
青團兩兄弟 草仔粿、艾粄
facebook分享
 

  Mita一早起床,發現餐桌上有三顆綠色大團子,仔細一看,原來是Mi媽從菜市場買回來的草仔粿,標誌性的綠色外皮,常出現在重大節日的供桌上,日常生活中也被當成小點心,是臺灣人極為熟悉的米食之一。

草仔粿是傳統米食之一。(photo / flickr lovesx拍攝)

草仔粿是傳統米食之一。(photo / flickr lovesx拍攝)

  一般草仔粿,外型扁平,約巴掌大小,內餡多是將蘿蔔切成絲,再加入豬絞肉、蝦米、乾香菇、紅蔥頭等其他食材,炒熟後包入綠色的糯米糰中,最後再放入電鍋或蒸籠中蒸熟即完成了。

Mita動手做草仔粿!

Mita動手做草仔粿!

  不過這僅僅是閩南地區的做法,在客家地區,有著類似「草仔粿」的食物,稱為「艾粄」。艾粄內餡分為甜、鹹兩種,甜艾粄有紅豆沙或蜜紅豆,也有人包綠豆沙;鹹內餡則和草仔粿很像,有蘿蔔絲、豬絞肉、香菇等,也因此常和草仔粿搞混。

鼠麴草被用來做成草仔粿。(photo / flickr mutolisp拍攝)

鼠麴草被用來做成草仔粿。(photo / flickr mutolisp拍攝)

  但如果仔細看草仔粿和艾粄會發現,兩者外皮顏色不太一樣,這是因為加入的草葉汁不同。草仔粿使用的是鼠麴草,味道清香,吃起來有淡淡的甘甜味;而艾粄使用的則是艾草,味道是濃烈不刺鼻的馨香味,而且艾草一年四季皆可生長。

艾粄外皮中加入艾草。(photo / flickr Winlai H拍攝)

艾粄外皮中加入艾草。(photo / flickr Winlai H拍攝)

  使用新鮮鼠麴草、艾草作外皮,首先需要將其洗淨,放入滾水中汆燙,去除苦澀味,接著泡入冷水中冰鎮,擰乾後放入果汁機打成汁液,最後過濾加入到糯米粉中混合,就會形成綠色的外皮。

  這樣將草汁液混入糯米糰而製成的食物,有一個統稱叫做「青團」,最早可追溯到中國周朝,古人會在寒食節食用,後來演變成時令點心。除了草仔粿、艾粄以外,中國江浙地區的青團子,也是青團的一種。

  青團子使用艾草或麥青汁做外皮,外型較圓,內餡有多數都是甜食,口味包括豆沙、蓮蓉、花生、芝麻等;鹹食則是肉鬆、蛋黃或是薺菜肉餡等,在臺灣比較少見,也因為多以甜食為主,常被認為是糕點類食物。

艾粄客家地區特有的飲食特色(photo / 國家文化記憶庫 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艾粄客家地區特有的飲食特色(photo / 國家文化記憶庫 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知道了草仔粿、艾粄的差異,下次吃的時候就可以跟家人、朋友分享,草仔粿、艾粄的綠色是來自哪裡,也可以比較這種食物的不同之處喔!

發布日期:111-09-01
回上方回上一頁  
:::更多推薦單元
二十四節氣
農場趴趴走
探訪農村
歷史文化館
秋季植栽
下載行事曆
元氣料理
Mita好朋友
冬季植栽
春季植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