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兒童網

梨子(夏天) 賞桐花 螢火蟲 純白色的海芋在風中輕輕搖曳 夏日蓮花盛開,Mita體驗坐大王蓮 金針花 金麥浪 賞鯨 鴨稻(全年) 賞櫻花 夢幻的藍紫色繡球花 紫錐花(夏天) 綻放的白色油桐花有五月雪的美稱 野薑花(夏天) 溫室(全年)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藍染(全年) 竹筍(夏天) 黃橙橙的金針花海 牡蠣(夏天) 茉莉(夏天) 吃西瓜
 
烏魚的文化

 臺灣捕烏有悠久的歷史,據紀載,當初漢人移民臺灣,可能就是為了追逐烏魚洄游群而來;而荷蘭人治理臺灣期間,以及明朝鄭成功時代即開始對烏魚單獨課稅,並設有「烏魚旗」的證照制度,可見得烏魚很早就被視為珍貴物產。

烏魚是台灣的重要漁產之一 林品涵攝  烏魚( Mugil cephalus )是鯔科魚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為廣鹽性魚類,在沿海地帶或是河口鹹淡水相會處,都可發現烏魚的蹤跡。烏魚的棲息地以中國大陸沿海海域為主,會隨著季節迴游,每年約於 11 月底、 12 月初南下到臺灣西南海域產卵。烏魚對海水溫度和鹽度敏感,必須選定適當溫度與鹽度的海域產卵,因此,長久以來,在每年冬至前後的數十天,成熟的烏魚會固定成群結隊從大陸沿岸南下,烏魚群會跨過臺灣海峽,至臺灣西南沿海產卵,再沿著西海岸南下,到鵝鑾鼻地區附近開始逆流北返到大陸沿岸,因此烏魚又被漁民稱做「信魚」。

 由於烏魚的經濟價值高,臺灣的漁民出海捕烏如果收獲量不錯,就可以過一個快樂的新年,所以烏魚又有「烏金」之稱。根據漁民的經驗,每年冬至前後的各十天是最佳捕獲量的期間,而俗話也說:「冬節食烏正當時」、「鹹水烏勝過雞肉箍」,正是最佳寫照。除此之外,在安平、茄萣附近捕獲的烏魚,其魚卵最為渾圓飽滿,因此安平、茄萣 兩地自古就是捕烏重鎮。

 早年漁民捕烏的方法比較簡陋,多以漁筏綾網圍住烏魚,再敲擊聲響,利用烏魚的敏感特性將魚趕入網中或使其跳上漁船,稱作「跳烏」。後來因為捕魚技術逐漸進步,又有搖鐘網、豬母綾、旋網,以及俗稱「放綾仔」的流刺網等等,經過不斷地淘汰改進,近年來巾著網(又稱「束網」)因收網快速、大漁船亦可在海上停留較久不受海域所限,逐漸成為捕捉烏魚的主要漁法。

乾製後的烏魚子 漁業署提供  烏魚是如此重要的魚產,因此也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相關文化。由於臺灣早期漁民對於海相和魚訊了解不足,較難以掌控魚產變化,因此沿海漁民普遍信仰神祇,對於賴以維生的漁產也有各自有不同的禁忌,捕烏工作所衍生出的民俗禁忌很多,因而成為了烏魚文化的重要部分。例如在烏魚期時,漁民會請神明鎮守用來放置漁具的海邊漁寮,並且將神像面向海面以協助觀察魚訊。捕撈烏魚時,漁民在漁寮中共同生活,也忌諱與妻子同房,並不得參與任何喪葬事宜。用膳時,盛飯切忌講「底飯」(閩南語發音),而必須講「添(天)飯」,因為捕撈烏魚時,烏魚必須浮游於海中方能捕撈,底飯的「底」有烏魚沉底之意,因而為漁民所忌諱。

 烏魚期過後,漁民會邀請歌仔戲班表演以酬謝神明保佑豐收,此時蚵仔、魚寮內會有「拜帳籬(張釐)」的活動。戲班會請漁船東家扮成「張釐」坐大位,由俊美漂亮的小生、小旦穿著戲服,向東家膜拜,口中唸:「張釐伯仔今年給我拜,阮明天卡擱來」,指戲班子明天能再來演戲酬神,意思即是祝福明年東家漁獲更豐盛、賺更多錢。這些活動正是臺灣烏魚文化的特殊之處。

 近年來海洋暖化,臺灣海峽海域暖水變強,改變了魚類洄游路徑,加上大陸長江大壩興建後,長江截流使大陸沿岸水流變弱,導致整個烏魚漁場有北移的趨勢,漁民陸續在宜蘭灣與金門捕獲準備產卵的母烏,顯示烏魚也正在適應環境變化。生態系正面臨調整的同時,大量外來漁船以不適當漁法捕魚,可能會造成臺灣面臨漁業資源枯竭的困境,甚至需和大陸漁民競爭,因此烏魚資源的研究與管理規劃,刻不容緩。

資料來源
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農林漁牧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發行、國立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製作)

最後更新時間:110-02-05 人氣指數:34850
 
回上方回上一頁  
:::更多推薦單元
i玩魔法書
Mita愛卡拉
春季植栽
活動花絮
二十四節氣
季節旅遊
歷史文化館
下載行事曆
田園傳書香
秋季植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