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兒童網

賞櫻花 純白色的海芋在風中輕輕搖曳 盛開的木棉花 金麥浪 盛開油菜花為大地鋪上一條金色的毯子 溫室(全年) 賞桐花 綻放的白色油桐花有五月雪的美稱 鴨稻(全年) 賞鯨 玫瑰(春天) 藍染(全年)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孤挺花(春天) 螢火蟲 黃橙橙的金針花海 桑葚(春天) 金針花 彩葉芋(春天) 吃西瓜
米鄉復興運動 湖田找回蓬萊米
facebook分享
 

收割  說起海芋,你一定馬上就想到竹子湖,尤其四月正是花開得最美的時候。但在 80 幾年前,竹子湖其實是臺灣蓬萊米的發源地。只是因為後來生活形態和當地產業改變了,種花種菜的人比種米的人多,近 40 年來,蓬萊米反而在這裡消失了。

  位在竹子湖的湖田國小,是一所迷你的生態小學。校長江啟昱在 98 年上任之後,發現號稱蓬萊米原鄉的地方,卻連一顆蓬萊米也沒見到。為了讓孩子認識自己家鄉的歷史,配合學校生態教學,江校長開始了「米鄉復興運動」,要讓蓬萊米重新回家。

  蓬萊米,在臺灣是很普遍的食用米,其實它是日據時代由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以日本種稻米和臺灣米重覆交配,歷經 12 年才改良成功。當時,日本人發現竹子湖地勢高、氣溫低、水質好,因此選在這裡試作新種稻米。 1921 年試種成功 後 , 1926 年當時的臺灣總督伊澤多喜男認為臺灣是「蓬萊仙島」,而把米正式命名為「蓬萊米」,並且分送到全臺各地給其他農民栽種。

播種  雖然竹子湖現在看不到蓬萊米,不過歷史的遺跡還是存在的。湖田國小旁的梅荷研習中心,就是日據時代的「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現在的「水車寮」遺跡更是這段歷史的重要見證,它是當年稻作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產業設施,是當時唯一的碾米廠,全竹子湖種植的稻穀都送到這裡來碾米,為了運米甚至建造馬路。

   江校長說,竹子湖已經連一株蓬萊米原生稻穗都沒有留下了。因此,學校向臺大農藝系要來了 10 株原生種,再加上臺梗 9 號,全校師生開始展開蓬萊米的復育工作。

   99 年的 2 月 22 日,是湖田開學的日子,學校以蓬萊米育種儀式取代傳統開學典禮,全校 40 多名學生,一步步從「浸種、催芽、播種、種稻」的具體行動,重現「蓬萊米故鄉」的文化意象。

鬆土做田埂   稻子要長得好,就要懂得選出好的稻種,因此學校讓學生從選種開始學習。江校長說,將稻穀放入一定比例的鹽水中,會沉入水裡,較重的,就是好的稻穀。接下來是催芽,把稻穀放入水中,等它發芽,然後放入育苗盆,長成秧苗後,就可以插秧了。 

  在校園裡一塊大約 32 平方公尺的土地上,師生一起挖水道 、 築田埂,學校請了地方耆老,指導如何引山泉水來灌溉;還邀請幸福農莊的莊主陳惠雯,以自然農法來教小朋友種植。不用農藥、化學肥料,也不用除草劑,從鬆土到除草,全都是小朋友用雙手來進行。

  由於竹子湖氣候較冷,學校通常安排在世界地球日前後插秧,然後在 9 月份教師節前後收割。小朋友捲起褲管,打著赤腳,雙手捧著一株株的蓬萊米秧苗,實際體驗種田人的辛苦,雖然喊著腰痠背痛,卻更能從中了解「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的道理。

湖田稻香米真空包裝彩繪   你知道,湖田收割後怎麼晒穀嗎?學校把晒得到太陽的走廊變成晒穀場,稻穀香氣彌漫整個校園。為了獎勵小朋友的辛苦,還把包裝好每包 300 克的米,送給大家當禮物。剩餘的米,學校就配合各種課程活動加以利用,像讓小朋友製作「穀」勵袋,寫上一句句佳句,當成為自己打氣的幸運符;開學時,用一鍋鍋香噴噴的白米飯迎接新生,全校師生分享前一年的收穫,吃著自己的種的米,感覺特別香呢 ! 其他還有草仔粿、糙米飯團、日式牡丹餅、米苔目等米食 DIY ,讓小朋友能有更生活化的米食體驗。 

  這樣的努力,終於讓社區的人也感動了。去年,有家長提供了在頂湖的半分水田給湖田,今年,社區也打算開闢兩分地,重新種稻。學校已經計畫要把這項米鄉復興運動,融入更多的課程中,除了目前的實際的體驗,還要和陽管處、臺大農藝系合作,進行更多的探索和留下各項紀錄,希望讓一屆屆的湖田學生,都能融入這樣的在地文化和歷史傳承。也許不久之後,竹子湖除了海芋季,也會有蓬萊米季了!

(照片由湖田國小提供)

 

發布日期:101-05-03
回上方回上一頁  
:::更多推薦單元
著色畫
桌布下載
季節旅遊
市集走一回
活動花絮
農業生活館
元氣料理
歷史文化館
春季植栽
下載行事曆